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人重視微創(chuàng)消融技術。但不少人更多聽過或了解傳統熱消融技術,如射頻消融、微波消融等,但對于納米刀消融,你可曾了解過?

此前,人民日報曾報道過深圳“三名工程”利用納米刀消融為一位90后年輕人肝癌患者重獲新生。據報道,該患者患有乙肝20余年,肝部腫瘤位于“第二肝門”附近,緊鄰下腔靜脈、肝中靜脈,手術切除創(chuàng)傷巨大。且臨近大血管,傳統熱消融治療容易造成腫瘤殘留,放療也僅有60-70%的根治率。對此,患者接受了精準納米刀消融術進而控制腫瘤。
納米刀是什么?
它是一種非熱能的新型腫瘤微創(chuàng)消融技術,又稱不可逆電穿孔消融技術(IRE)。它有別于用溫度變化滅活腫瘤細胞的物理消融,而是通過電極釋放高頻高壓脈沖波使得在其電場范圍內的細胞膜形成不可逆的納米級孔道,破壞細胞內平衡,促使癌細胞快速“凋亡”。

早在2015年,廣州復大腫瘤醫(yī)院便優(yōu)先引進納米刀技術。同年7月1日,在牛立志院長帶領下,率先完成胰腺癌納米刀消融手術。牛院長是目前中國開展納米刀治療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之一。技術高超的他連闖“禁區(qū)”。在2015年8月11日,他成功為一名89歲患胰腺癌的老人進行了納米刀手術,創(chuàng)下了全球胰腺癌納米刀手術高齡新紀錄。
目前,廣州復大腫瘤醫(yī)院共發(fā)表納米刀相關研究論文45篇,其中SCI論文26篇,并出版國內納米刀消融著作《腫瘤消融新技術——不可逆性電穿孔》,為推進醫(yī)療學術界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患者案例
患者去年發(fā)現乳腺癌伴肝臟多發(fā)轉移,在當地醫(yī)院接受放化療后,腫瘤得到控制。而在今年8月復查發(fā)現肝臟腫瘤較前增大,從2.5公分增長到5公分左右。為求進一步診療,患者來到廣州復大腫瘤醫(yī)院就診。

入院后,患者完善相關檢查。結合患者病史,為進一步控制腫瘤生長,減輕腫瘤負荷,延長患者生命,再次明確腫瘤類型,方便下一步指導用藥。經患者及家屬理解與同意后,在超聲影像引導下,我院牛立志院長為其實行肝臟腫瘤穿刺活檢及不可逆電穿孔消融術。“病灶變成低密度,表明腫瘤得到一個比較完全的消融?!?/p>


為何選擇納米刀消融?
牛立志院長解釋,患者肝臟腫瘤鄰近“第二肝門”,該位置為下腔靜脈、門靜脈以及肝靜脈交匯,如果采用熱消融容易損傷重要組織,因此該位置是熱消融的禁忌區(qū)。而納米刀消融不受熱沉效應影響。一方面,它保留了管道結構和血運,保護重要臟器如血管、胰管、膽管或腸道,不被損傷,保證了治療后有功能的組織結構可以較快恢復;另一方面,它避免了傳統熱消融治療不徹底或者造成熱損傷。因此,此時應用納米刀消融是很好的選擇。


